筆者曾經在此欄提過,大部分人理財也忽略了機會成本,經常把錢放在回報低的地方,並且不知道機會成本的影響。事實上,一旦機會成本過高,財自時間將大大延後。這次專欄就來探討一下。
較早前在此欄提及的例子為,筆者身邊有不少朋友工作了幾年後,因為儲到100至200萬港元積蓄,因而趕著「上車」,嘗試證明給同年齡朋友看他們有多成功。可惜,買樓時間為2018至2020年。自當時起,樓價指數已下跌近3成。倘若買了800至1000萬的物業,虧損幅度已是240至300萬港元,經已令這群人負資產。
另一邊廂,比較精明的朋友們則在2018至2020年不斷買入比特幣,這3年間,比特幣大部分時間都在10000美元以下。同樣以200萬港元計算,到現在已經增長至最少1200萬港元了。這群比較精明的友人現時也過著比較舒適的生活,而且不須供樓,又沒有負債,非常寫意。
一念之間的決策,已經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。前者負資產,後者手揸1200萬以上現金,簡直是天堂與地獄。試想想,1200萬是多少?以收入中位數2萬港元算,即50年打工收入;若以5萬港元月入算,也足足是工作20年的收入。一個錯嘅決策,已經等於幾十年的光陰與青春。
若2019年讀者有看此欄,就能賺取這幾十年的時間價值。換言之,這也是機會成本的可怕之處。論資產配置,最怕就是組合中有佔比過重的部分,且那部分回報差;同時影響投資者配置資金到較佳回報項目的可能性及金額。
再舉例,有朋友儲到過百萬港元積蓄時,會心癢買奢侈品如名錶、名車等等,動輒花費幾十萬。不要以為這只是幾十萬的差距,實際差距足足幾百萬!不少奢侈品如勞力士於過去幾年跌價超過30%,以50萬資金算,虧損15萬;同時間失去投資比特幣的回報,即失去最少300萬利潤,前後差距超過315萬!
筆者幾乎每季度都會重新審視自身的資產配置,然後不斷放棄回報最低的項目,例如有段時期不斷賣出年回報不足20%的資產或項目。原因在於,組合中大部分項目年回報皆高於50%,倘若配置到20%以下的東西,機會成本足足為30%!每100萬就等於每年虧損30萬;每1000萬就等於每年虧損300萬,絕對不容小覷!
筆者過去幾年都以此方法管理組合,資產總值成功不斷拋離其他同輩。讀者不妨多檢視自身投資組合,盡量減少回報過低的配置,絕對有益無害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