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買樓投資的常見誤解

蔡嘉民

筆者自2021年9月開始看淡港樓,而剛好當時就是市頂,至今樓價指數下跌接近三成,導致本地負資產宗數愈來愈多,非常誇張。當然,筆者繼續看淡港樓,因下跌訊號非常明顯。那為甚麼仍有那麼多人想置業呢?這次專欄就來與讀者探討一下買樓投資常見誤解。


誤解一:樓價大漲小回。

筆者每次教學時,都提到「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)」這概念,即投資期間,有機會出現的最大虧損幅度。舉例,標準普爾500指數近五年最大回撤發生於2020年,幅度為32%;恒生指數近5年最大回撤在2021年至2022年,幅度則為51%。當問及學生們港樓自回歸後最大回撤多少時,大部分都回答指10%至30%。


答案是1997年至2003年的70%!當年若在1997年買入500萬元的港樓,最大損失為350萬元!


因此,港樓的最大回撤差不多能與比特幣(Bitcoin)媲美,真諷刺。


現時買樓等於蝕給租客


誤解二:租樓是在提替別人供樓。


現時租金回報3%左右,但供樓則需要4.1%左右,即買樓後放租,等於每年蝕錢。


以往能講「讓租客替你供樓」,是因為2008年至2018年租金回報4%,而按揭利率低於2%,因此相減後有正回報。不信,拿個excel出來算算,現時買樓等於蝕給租客。


誤解三:自住不用理會價錢。


港人常道:「自住驚西!」,表示自住就不用理會樓貴不貴,或者樓價會升或跌。筆者嘗試過解釋給友人聽,但也是難以說服,也許真的「裝睡的人叫不醒」。


樓價指數自2021年跌了近30%,本來每平方呎20,000元的單位,變成了每平方呎14,000元。這意味著,如果本來能買500平方呎的單位,此時能買到700平方呎!由500變700平方呎,足足為40%!


待樓價下跌,然後以同一筆資金住更大的地方不好嗎?真想不明白甚麼是「自住驚西」。


有剛需可另計


誤解四:樓是最好投資。


港人常看著2008年至2018年的數據,而指樓是最好投資。這10年間,每年樓價約升10%左右,的確不過不失。


問題在於,2018年後,樓價幾乎一蹶不振,更以插水式下跌,現時已創八年新低。


同期,筆者不斷說服身邊朋友投資比特幣(Bitcoin),比特幣價格由2018年至今漲了20倍!

假設用300萬元本金,在2018年以七成按揭買1,000萬元樓,現時虧足足300萬元以上;買比特幣者,已變成6,000萬元。的確筆者成功說服了不少身邊朋友投資比特幣,大多現已財自。


不過,講到底,如以往一樣,要講明若讀者有剛需,就直接買樓吧!不用想太多。剛需包括另一半要求必須有樓才能結婚;一定要裝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;炫耀。

110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