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Admin

【量化分析】技術分析的掙扎——趨勢跟蹤還是均值回歸?(蔡嘉民)

已更新:2018年11月1日



相信很多朋友從靠感覺炒股,慢慢過渡到看數字、看數據的炒法後,必定會接觸到技術分析。技術分析的種類眾多,有不同類型的圖表、不同形態、不同指標,包羅萬有。但若打開股票網站或軟件,首先會看到的肯定是各式各樣的技術指標,如移動平均線(Moving average)、保歷加通道(Bollinger Band)、相對強弱指標(RSI)、MACD等等。這些都是技術分析的基本功,是投資投機初學者必定要熟習的一個範疇。但使用一段時間後,又會發現好像不能令你發達致富。使用技術指標後會觀察到,策略時而獲利,時而虧損,究竟箇中有何原因?


技術指標失效原因


其實不同技術指標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,當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,一類為趨勢跟蹤(Trend following),另一類為均值回歸(Mean reversion)。前者的代表有均線交叉(MA crossover)、MACD等;後者的佼佼者有RSI、保歷加通道等。在大單邊大動能(Momentum) 市況中,前者獲利,後者虧損;在區間震盪橫行 (Swing) 或波幅市況中則結果相反,因此不能胡亂使用。


有些人會推崇趨勢跟蹤,因為獲利幅度遠大於虧損幅度。其實只要做一做回測便會發現兩者結果不相伯仲,即使趨勢跟蹤獲利幅度大,但因為趨勢跟蹤策略先天命中率(Win rate)低的缺點,最終仍是拖低了總回報。


真正爭拗的並不是何者更好,而是怎樣決定何時何地使用何種策略。因為市場本質不斷改變,學術上亦稱為Regime shift,意思即市場變質令一個策略不能永遠且每一刻皆獲利。解決之道有二:一,產品的選擇,二,時間的選擇。


產品的選擇


首先,要知道不同資產有著明顯不同的特性,例如商品往往比債券或貨幣波動。例如油價,當不同產油國或不同國家元首講話時,油價單邊走3-5%不無可能,但相反債券及貨幣市場深度(Market depth)極足,流通量(Liquidity)高,單邊走出大方向較為罕見。當中原因為債市匯市資訊透明度較高,計算合理價值較容易,因此較多市場莊家願意提供流通性,所以市場有效性較商品為高。若盲目使用均值回歸策略於高波動的商品上,必然錄得虧損。不同股票亦有著不同特性,炒家定必留意,並細心分類作回測。


時間的選擇


另外,同一隻產品於不同時段都會有不同價格特性,例如股票指數會有高波幅連續性的特質,價格回報往往會展示一些自我相關性(Auto correlation),因此會出現Clustered(叢集)的情況,如橫行波幅的日子聚在一起,高波幅大單邊的日子聚在一起。因此投資者、投機者必須清楚找出一些方法,或 Proxy(代替物)去區分不同性質的市況,從而按情況出牌,見招拆招。否則,盲目使用同一種技術指標只會走進死胡同。

15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