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多家本來已經入紙申請虛擬資產牌照的交易平台突然撤回申請,令不少人震驚,並且對本港成為「crypto hub」的願景感到悲觀。同時間,不少投資者為了繼續交易加密貨幣,繼而跑去使用小型交易所,到底是否可行呢?今期專欄就來探討一下。
本港已經有虛擬資產牌照的平台,暫時為Hashkey及OSL,本來OKX、Bybit等大型平台已入紙申請,但卻在近兩週皆撤回。
中小型交易所具風險
背後原因有兩點。其一,香港市場並不算大,但成立一個合規平台成本極高,包括會計、律師等,因此,大多平台本來就已不太樂意拿取虛擬資產牌照。其二,證監會並不准許平台服務任何內地客戶,這將令平台生意大減。不過,於筆者來說,對平台撤回申請並不感到驚訝。本來就算有多幾家平台成功申請,證監會也不會開通期貨或合約等工具予香港人使用,有多少家合規平台意義不大。亦因此,有不少人轉而跑到小型交易平台去,因為證監並未打擊所有中小型平台。
早前在此欄已向讀者提過中小型交易所的風險,包括倒閉風險、平台與客戶對賭、平台會主動「打止損」等。但很多炒家就是犯了「羅素的雞」謬誤,看到平台仍在營運,就認為不會出事。除了上述種種風險外,不少中小型平台會不斷推出結構性產品給用家,並找來大量KOL作宣傳,例如雙幣策略、交易機器人、馬丁策略等。
馬丁策略爆倉風險大
事實上,大部分結構性產品虧損機率極高,例如雙幣策略背後就是期權,然而平台會以溢價讓散戶購入;交易機器人所顯示的數據並不準確,誤導用家;馬丁策略看似勝率高,但爆倉風險大。此外,其他產品如定投、屯幣工具、TWAP等看似穩當,事實上亦陷坑處處。
中小型交易所不時會「front run」用戶,即看到用戶下單買比特幣(Bitcoin)時,會進行插隊交易,令用戶的利潤於不知不覺間減少,並轉移到平台去。要明白,中小型平台經營艱難,並不像大型交易平台般有大量客源及交易量。因此,為了生存,逼不得已要用不同方法賺錢。對於用戶來說,長遠使用只會是負期望值(expected value)。建議炒家們還是到流通量充足、市場深度足夠的交易平台交易,例如Binance、OKX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