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Admin

幾個坊間極錯的理財建議

在資本主義制度下,每個人都想盡快達到財務自由。但苦苦工作幾年後,又力不從心,於是不斷到處去看不同的理財方法。看倒是看了很多,但都成功嗎?今期專欄,就來探討為甚麼普羅大眾對財自都感到無能為力。

筆者在本欄曾經提過,在理財前,必須先定下明確目標。


因為賺100萬元,與賺1,000萬元、賺1億元或10億元,需要用截然不同的方法。坊間其他KOL教人理財時,大多不會提及這點。他們只會叫大眾節省開支,帶飯盒上班,養成儲蓄習慣,每天對鏡子微笑又或月供股票等。


這些「阿媽是女人」的方法讀者都知,看畢只會感覺很有道理,但讀者看1,000遍也不會財自。事實上,那些方法都是糖衣毒藥,是錯誤觀念。


節儉不會令人財自


舉例,節儉不會令一個人財自。例如香港入息中位數先假設20,000元。正常人也許會花費10,000元,儲10,000元,已經很厲害。節流有用嗎?就當讀者可以再省一半,節流5,000元,一年下來只有相差60,000元。


財自起碼要1,000萬元或2,000萬元,每年只是多省60,000元,即使每月能存15,000元,也要56年,才能有1,000萬元!25歲開始做,要81歲才會財自,有用嗎?


另外,老一輩財演提倡年輕人要盡快上樓。儲個100萬元走去勉強「上車」,置業後,須節衣縮食供樓,供30年才供完整個物業。


屆時已人老珠黃,沒有65歲也有55歲吧?看看香港人的身家統計,有1,000萬的人有約7%,但有2,500萬的人,只有1%。證明很多人只勉強達到1,000萬元,但就極難再向上流。


原因在於,很多人只擁有一個物業,但就被第一個物業縛死,影響後續資產升值的空間。


就算擁有1,000萬元,也只是物業,而非流動資產,並沒有足夠現金去賺取現金流,達到財自的效果。須知道,有1,000萬元現金,比有1,000萬元物業的人富有多了,重點在於其可產生的現金流。


再者,不少理財「導師」,教人月供指數基金,月供收息股。先撇開盈富基金(02800)不提,盈富基金供10年也是輸。


就算供了海外指數基金,平均年回報只有7厘,100萬元本金,每年只多70,000元,每月多6,000元,能財自嗎?不要開玩笑了。


買收息股更差,除淨後股價不但沒回升,更愈跌愈深,看看中電控股(00002)、香港中華煤氣(00003)、電能實業(00006)、港燈(02628)或領展房產基金(00823)吧,三年、五年前供到現在也是輸,不要跟筆者說如果十多二十年前供是贏,人生有幾多個10年?


若要財自,回報必須高,乃不是每年賺那3%、5%。那些單位數回報是給幾千萬元、幾億元身家的人。5,000萬元現金,存銀行4厘利息,每個月就有15萬元可花。


那高回報有甚麼選擇?舊專欄寫了很多,包括持有新興資產、量化交易、投初創及投私募股權等,多看舊專欄絕對有益。除非滿足於一個月多幾千元;否則,必須帶有批判思維,忽視錯誤的理財建議,走回正確的財自路。

54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