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起初交易時,最先玩的都是股票,繼而涉獵窩輪牛熊證,然後才開始進入期貨期權的世界。眾多投資工具中,最有趣、最多變的一定是期權。期權最迷人之處在於它的引伸波幅,引伸波幅對於投機初哥來說,可能會有點陌生,但其實現時很多學者的研究文獻,大多仍是在期權世界的引伸波幅題材上著墨,證明期權定價模型中,引伸波幅仍是非常神秘的一個變數。
在此文章中,不打算花篇幅於介紹引伸波幅或者如何計算它,反而打算先談及它的啟示作用。讀者最關心的,必定是指標帶來的啟示,而非指標本體。
引伸波幅最特別之處在於它能反映市場的觀點與買賣力量。你可能會想,那股票、期貨的價格不是都在反映市場買賣力量嗎?問題是股票已經是標的物,價格就是需求。而期貨屬於衍生工具,但它的計價公式(Pricing formula)簡單,期貨的買賣力量都會被套戥者(Arbitrageur)消化,並傳遞到標的物市場上。例如突然有很多人買入期貨,你並不會在期貨上觀察到很大幅度的高水(At premium),因為套戥者會立即沽出期貨,買入現貨,把期貨市場的買入力量傳送到現貨市場中。但期權不同,期權計價較複雜,買賣力量導致的期權金變化未必能輕易傳送到標的物上,反而會殘留並顯示於引伸波幅上。
坊間很多人分析期權的買賣力量很多時會觀察倉位(Open interest)增減,可惜一個倉位的增加必定是一買方跟一沽方成交而組成的,並不能從認購期權倉位增加直接推斷是代表後市向好。有些人則會以常理去推斷倉位增加是由買或沽主動成交。例如超價外期權倉位增加,通常都會覺得是買方,因為賣方回報不大。可借有不少期權倉位都是對沖者的行動,因此,若打算觀察期權市場的買賣力量,留意引伸波幅比留意倉位會較為有效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