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筆者自2017年開始買比特幣(Bitcoin),當年一枚僅3,000美元,眨眼間已升了15倍,隨意投入10萬元也能搖身變成150萬元;若投入100萬元,總價值已破千萬元。奈何身邊仍有朋友指比特幣是「空氣」,而不肯踏出「舒適圈」。今期本欄就探討一下這個最後牛市。
老實說,傳統市場相比加密貨幣市場難預測多了。筆者以前在傳統市場中,達到連續幾年20%年回報、夏普比率2,已經是市場頂流。
然而,自從接觸加密貨幣後,發現幣市簡直是天堂,炒賣年化回報達三位數百分比,夏普比率達3。
再三強調,好炒的意思不是指容易升,而是指容易預測,包括預測調整及大跌浪。
買加密貨幣容易賺錢,除因為市場對手較少外,亦因比特幣自身週期明顯。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,已定好每四年一次獎勵減半,因而令比特幣每四年就出現一次牛熊市。
這不是馬後炮,筆者自2019年已在本欄不斷提及,在比特幣過去13年的生命中,已經歷過三次牛熊週期。
每次牛熊週期都由「見底年」、「減半年」、「暴升年」及「暴跌年」這四個階段組成。
對上一次牛市自2019年「見底年」開始;然後2020年「減半年」;2021年「暴升年」,最後於2022年「暴跌年」完結。
如此類推,2023年為見底年;2024年「減半年」;2025年「暴升年」;最後2026年屬「暴跌年」。
筆者有幸參與了一個半牛熊週期,那為甚麼2023至2025年,將是最後一個牛市呢?
皆因比特幣能有如此強勁的爆發力,緣於它是新興資產,傳統市場資金想接觸也接觸不了。
如果傳統資金要大量買入比特幣現貨,只能到中心化交易所如幣安(Binance)購買。奈何,很多地區的法規不容許此舉。
因此令比特幣市值一直不太大,比起傳統資產如股票、黃金、原油等,簡直小巫見大巫。
須帶著批判思維
不過,市場憧憬2024年1月,Blackrock的現貨比特幣交易所買賣基金(ETF)被通過(編按:SEC已批准11隻現貨比特幣ETF上市),傳統資金將可正式透過這工具持有比特幣現貨。
一直以來,幣圈人士在期待傳統資金入場,以接納及持有加密貨幣。
試想像,若傳統資金在2024及2025年可以買入現貨比特幣,在這牛市之後的週期,還會有更大的憧憬及期待存在嗎?
筆者及幣圈人士均認為這是最後一個牛市,就是上述這原因。所以希望讀者們能捉緊是次機會,多多少少學習、了解、接觸加密貨幣。
惟若想盡快達到財務自由,就必須帶著批判思維。想想除加密貨幣外,還有甚麼資產可以有爆發性增長的機會。
難道是盈富基金(02800)?難道是銀行定期存款?港樓?勞力士?名牌包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