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常被邀請到不同大學中與大學生分享工作經驗,皆因大學中並沒有一個學科陪訓學生投資或炒賣,因此大眾對buy side認知普遍較薄弱。這次就來探討一下buy side的工作。
大學有醫學系培訓醫生、有藥劑系培訓藥劑師、有護理系培訓護士、有工程系培訓公程師、有法律系培訓律師等等,卻沒有專門培訓交易員的學系,最接近的,已是量化金融學系。但量化金融並不會教你如何在金融市場中獲利,相反更多是教授如何定制金融產品,如何定價等等。筆者問到很多量化金融學系畢業的朋友,十居八九也不懂如何炒賣。
間接導致大眾想學交易時,不知道如何選擇是好,所以每每坊間有騙子出來搞課程,也能輕鬆吸金,慢慢造成阿豬阿狗也能衝出來教投資的局面。
事實上,金融世界除了有投資銀行、會計、保險等賣方(sell side)公司外,也有買方(buy side)。賣方主要為提供產品及服務給客戶,然後從中賺取手續費及佣金等等。相反,買方則擁有資金,直接從市場中透過買賣去賺取利潤。買方例子有對沖基金、互惠基金、自營交易公司、市場莊家等等。
讀者可能會疑惑,為什麼大眾常常聽到金融業就會聯想到銀行、保險、會計呢?由於賣方盈利來源為客戶,因此時不時須大灑金錢落廣告去吸客。相反,買方公司自己已擁有資金,因此甚少需要落廣告去增加利潤,導致大眾的認知都傾向賣方公司。
筆者早前獲邀回母校香港大學作分享,發現大學生也有同樣傾向,就是以為金融系畢業就一定是做銀行、會計、保險等公司,但對買方則沒有認知。
筆者畢業前到現在一直都是在買方工作,一直以來的職位都是當量化交易員。交易員起薪點約5-10萬港元一個月,但最吸引的,完全不是底薪部分,而是花紅。花紅取決於全年表現,若表現不俗,不難拿到6-18個月bonus;若表現標青,3-5年花紅也是等閒事,即平均月薪最少為10萬港元!
千萬不要以為年資高才會有這個數字,畢業生也絕有可能。因為買方並沒有多少階級觀念,相反,能者居之,花紅直接與表現掛鉤,是為極公平的制度。
若想入行,有幾個方法可以留意。第一、若已有兩年以上穩定績效,能進入買方的機會大大增加,筆者當年就是拿著兩、三年證券行結單入行的。第二、買方公司如對沖基金在面試時都會考核見工者對數字的敏銳度,因此會有心算及brain teaser的環節,心算較快者會有優勢。第三,買方現時都要處理大量數據,若懂編程如Python會更吃香!
補充一點,若在買方工作到了一定年資,平均年薪都能達到100萬美元,即每月達70萬港元。可惜,這些數據行內人都不會告訴外界,導致長期以來大眾對買方的認知都很低。
希望上述資訊可以讓讀者了解更多!